找到相关内容1997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辨法法性论讲记(5)

    辨法法性论讲记(5)   以上讲了以有情彼此为因的缘故,有情界的共同。下面再讲什么是有情界不共:   壬二、宣说不共   依及诸了别,苦乐业死生,   系缚与解脱,彼九不共故, ...依处阿赖耶识和诸了别的前七识,合即每个有情别别的识蕴。因为识蕴是属于各自相续的不共法,所以叫不共所依。比如你我的阿赖耶识就是不共,你的种种习气不是在我的阿赖耶识上,我的眼识等也不是你的了别,此为不共之义。 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辨法法性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2590932433.html
  • 印顺大师著:中观今论(4)

    为胜义。于无差别中作差别说,与见空不见有、见有不见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。中国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圆教,都是从此立场而二谛的。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,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 幻有的,此与二谛别观时后得智所...所许的。这三者,依悟证的浅深不同而说,但在缘起性空无碍的正见中,这是可以贯通无碍的。佛法的二谛,本为引导众生从凡入圣、转迷为悟的,所以应从凡圣二谛的基础上,一层一层的去深入理解,以达到圆满的境地。...

    印顺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2044158.html
  • 从有部譬喻师发展到经部譬喻师之思想流变(1)

    导师说:有情是色心和合的,在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的教说中,为说明有情业果相续的,发展出二条路线:三世实有论者,是“依蕴立我”;二世无论者,是“依心立我”。由此,对观《大毗婆沙论》里的论师和譬喻师思想,发现了譬喻师和论师最根本学说上的分歧,就在于有情业果相续处的不同。何以有此歧异?往前探寻,发掘了有部譬喻师从“世体是常”,“无实成就、不成就性”,“心心所法前后起”,“三有为相非一刹那”,“有缘...

    释悟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0145311.html
  • 析评上世纪关于法相与唯识的“分、合之辨”

    立依识假说之一切法曰法相:……法相云者,赅染净尽。染谓杂染,五法之相、名、分别,三相之遍计、依他属之:净谓真净,五法之正智、如如,三相之依他、圆成属之。如是染法净法,皆是识所变缘,施设,后得为用。”此中,他将法相所目的对象定义为赅摄染净的一切法,而法相所摄法,是识所变现,依识假名。因此,无有自性,体性如幻。凡夫于此颠倒遍计,执为离心实有。而圣者由后得智知为心所变现,如幻如梦。这样定义的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3861581.html
  • 宝性论科判

    得因缘之四金刚处。  丙一、广说所得三宝之支分分三:一、抉择三宝各自体相;二、三皈依之理;三、宣说三宝之释词。  丁一、抉择三宝各自体相分三:一、究竟皈依处佛宝之体相;二、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;三...一切众生之殊胜皈依处:  智慧见者清净故,佛陀智慧无上故,  不退转众之圣者,是诸有情皈依处。  丁二、三皈依之理分三:一、观待必要三皈依;二、后二者非究竟皈依;三、抉择了义之皈依处。  戊一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5365090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48)

   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,因为布施度是从心上的,不是在外境上的。虽然从表面上看来,圆满六度必须要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,但真正的六度,完全是在自己心上圆满的。 现在的一些大乘修行人,对大乘教理不...经》和《百业经》中也可以看出,佛陀当年在世时,印度也有许许多多的穷人,包括现在,佛陀的教法和事业还没有灭尽之前,仍有那么多的贫穷者,假如布施度是在外境上,那佛陀的布施度是不是没有圆满呢?并不是这样...

    著:无著菩萨 译讲:索达吉堪布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2/0542137992.html
  • 入行论释·善说海 讲记(177)

    一切法没有自性,二谛就无法了,而且众生也无法获得涅槃。这两个太过是怎么推出来的?我们应该如何回辩? 940、有实宗认为,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“实有”。对此,中观宗是怎么样驳斥的?如此...呢?毕竟胜义谛是世俗谛的真相。瓶子的现相是世俗谛,瓶子的真相——现空无二的空性部分,就是第二转法轮的胜义谛。假如世俗谛不存在,胜义谛也就无法,如是则二谛不成立,那么该如何解释“若不依俗谛,不得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宣讲

    |入行论|善说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23344527611.html
  • 佛法与外道之差别及佛法之根据

    义故,诸法空理固可名如,因果定义亦名为如,此苦集灭道所以名四谛,又名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也。问者曰,道譬如道,示所行也。有为可名道无为亦名道耶?曰,无为本无体,即于有为以显体。以是义故,...花,则实不生。一切法既刹那刹那展转相生,即刹那刹那展转迭灭也。现比二量,正理。物如是,心亦然,念念生灭,善染喜怒,交互而生,即迭灭故。诸山河等,运转而不息,流注而不停,如是类知。是故有为法俱无常。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1164684.html
  • 《集量论》略解(七)

    识相待而的境和识的“识”,境和识相待的识,只是凡夫名言境界中的相,不是世界的真实面目。唯识的“识”,是证空性见真实的圣者实证的世界本来面目,是超越境、识相对的识的。那你可能就要说了,为什么...对立怎么可以分类呢?不必要的!“若现量之境义,能施设名言,即由彼声,应成比量。”这一句话中的“现量之境义”实际上还是“自相”,它们二者是等价的。“能施设名言”的“施设”这两个字儿,就是的意思,就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54238353.html
  • 藏传佛教噶举派(二)

    :外境虽无实有,但由分别为外境的习气,此心识能起为外境的行相,犹如玻璃有色。所以,显现为有色①的一切唯是显现者的心性由于错乱习气所致才现为远隔的外境,实际是既然于所取的心中真实,灭谛也就为远离所断...二现之障所覆,所以证得圣法时,此亦远离二现。  丑、附带破除其主张。承认凡是显现皆为迷乱的假相派以下者所以迷乱和一切所作能作(活动),是由于不了知所依事是谛实无,所以称做实事师。他们虽然破除了所...

    刘立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63243137.html